“新乡村主义”开创者周武忠:愿世界如童话 耘美好遍开花
周武忠接受媒体采访
周武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出版专著《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并因此被誉为“新乡村主义”开拓者。这本理论专著响应了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因此周武忠也是最早研究将乡村振兴战略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学者之一。正如在荣获“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人物”奖(该奖项由农业农村部指导的2019品牌农业影响力年度盛典颁发)时颁奖词中所说,“他是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新乡村主义设计理念的开创者、实践者。”
周武忠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教书育人者,他发展创新设计学科,开创新乡村主义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建设者,有着服务国家和人类的伟大抱负。作为新乡村主义理念的实践者,他积极响应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发起成立了中国乡村振兴服务联盟,希望集结更广泛的力量,共同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科教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投身服务到农村产业升级进步的行列中去。
周武忠一行考察葡萄园
世界应是一座大花园
周武忠的乡建情缘,时间还要回溯到更早的年代,且必须从“花”说起。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民族,对花之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是自古以来的。宋代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他列举了前人所爱两种,菊和牡丹,而他则独爱莲花。中国人喜欢的花,大多都被赋予了人格,是某些高尚品格的象征,比如梅、兰,比如濂溪先生周敦颐所爱之莲花。而周武忠,则只要是“水陆草木之花”,他是“所爱者甚蕃”。原因,大抵是其一他本科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喜欢花花草草是他足够多的相处、了解以及职业使命;其二他是周敦颐的二十九世孙,爱花是刻在基因里的吧。
研究花是周武忠的主要学术方向之一,40年来他遍访名花名园名景,致力于推广普及“中国365天生日花”,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的花文化。在周武忠的理想中,“世界应是一座大花园”。他认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就是尊重人类自己,处理好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
1987年,作为将美学、艺术、文化理论引入农艺的先锋,周武忠教授在扬州大学作为主要创始人创办园林专业,并关注花卉文化、园林美学等新兴交叉研究领域。
在花文化研究上,他率先将花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构建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所撰写的论著《中国花卉文化》(1992 年出版)被我国园林学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教授认定是我国该项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此后他主编的我国第一本《中国花文化辞典》,体量达100多万字。及至2015年,在积累了30余年的资料基础上,他的专著《中国花文化史》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于2016年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这是一本中国花文化的集大成式巨著,在植物学、文化史两大学科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有花必有园。周武忠在园林美学的研究上,也是成就卓著的。他在全国率先为观赏园艺专业开设了系统的《园林美学》课。他的第一本有关园林艺术和美学的专著《中国园林艺术》1991年被香港中华书局列入《文明的探索》名人名家丛书出版。他编著的讲义《园林美学》,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的重点书目出版。周武忠教授在专业领域上的孜孜求索,使他不到三十岁便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因此获得同行及领导的关注,也晋升成为扬州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周武忠对将“花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打造“鲜花特色小镇”和鲜花主题公园,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打造旅游型城市,在城市旅游开发中融入花元素,也更容易增添自然风光,突显景区特色。为了推进花文化与城市公园和特色小镇的结合,周武忠在主持编制深圳、常州等城市公园花文化建设规划和鲜花小镇规划的基础上,又在中国花卉协会的直接领导下主持编制了《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认定办法》和《中国特色花卉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周武忠一行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
乡村和城市的“双向奔赴”
他提出新乡村主义规划设计理念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心底多年念念不忘的回响。那大地,对于他而言,就是画家笔下的宣纸,他在这里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特有的艺术才华,带给人们安居乐“游”的艺术享受。
《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建工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周武忠教授学术专著,这个理论的起源是来自他的家乡江阴。1994年,周教授有一次在江阴市进行乡村景观改造和自然生态修复实验。他结合多年对农村生活环境现状的感同身受,当时一下子就极具先进性地提出了在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环境景观乡村化的规划理念,希望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来谋划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和打造现代乡村旅游产品来实现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新乡村主义”规划先行,设计赋能,重在实践。周武忠和乡村的关系,也属于是一种“双向奔赴”,他主持规划及落地的很多项目,都结出了丰硕成果,成为各地地域振兴规划设计的经验之谈。他在主持常州薛家镇规划时,明确提出了‘中国鲜花小镇’的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向全国推广。
在连云港,他认为应该利用李汝珍的故乡打造镜花缘小镇,深挖地脉、文脉、人脉,将《镜花缘》文化融入到小镇建设中。
而周武忠一直称道的是广西横县茉莉花,通过近十年的策划推广,硬是把一朵小花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大产业。
而江阴朝阳山庄、宜兴西渚白塔村、上海宝山月浦镇、山东邹城上九山等都已授牌成为“新乡村主义研究与实践基地”。
周武忠在供销社调研
十几年来,新乡村主义规划设计理念不仅仍然保持其先进性,更是在周武忠教授的实践设计中得以不断发展和改进,从而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地域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理论,周武忠把它做了一个“1234”的概括,通过这一理念和整体设计来最终形成城乡之间有差别无差异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和发达的文明社会,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一,乡村建设一定要保持乡村性,乡村性是由乡村环境的自然性和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来构成,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构筑乡村设计的底色,就是乡村性。
二,就是指城乡互动。任何一个地方搞乡村振兴,都不能够离开城市、离开城镇化来孤立地看待乡村的发展,比如市场、资源,以及其他的好多要素,都会由城市来左右。此外,乡村亦是城市居民最欢迎的一个地方,乡村和城市是一种“双向奔赴”,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城乡交互、城乡互动、城乡融合。
三,2005年,周武忠在苏州的一个生态农业高峰论坛上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主要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需要和谐发展,这是“新乡村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已被广泛采纳并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四风设计,风土、风俗、风物和风景。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乡村规划要囊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四个方面,风土就是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就是地方特有的特产,风俗就是地方民俗,风景就是可供欣赏的景象。一定要保持、促进、提升与大城市的差异,文化差异、景观差异越大,购买欲望愈强。
回顾周武忠“新乡村主义”嬗变之路,及他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近40年的不懈追求,又想起他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发现他所有的追求,都只是在兑现初心。“我出生在鱼米之乡的江南,所在的自然村三面环山,春天里山花烂漫,秋日里硕果累累,田野里一年两季水稻和冬天绿油油的麦田,还有山坡上一望无际的桃园和玫瑰花。虽然没有工业,但这样的乡村产业让村民们很富足。高考时我以第一专业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园艺系,立志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经营这片美好。”
这一份往昔的美好,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深处。而周武忠教授并没有止于回忆,他真正以毕生之力在守护它,守护这份如童话般的乡愁。恰如一首歌所唱:愿这世界如童话,抱着梦想实现它,就凭摘星的手臂,为地球每夜放烟花。
(文/李根林)
来源:中国网|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22/rwjs_0905/11008069.html